北大中文教授:北大应该录取退学文科状元(图)

2013年10月12日16:42  北国网-辽沈晚报
微笑、自信的刘丁宁。 资料图片 微笑、自信的刘丁宁。 资料图片

  名人学者谈刘丁宁“回炉”频称尊重

  昨日,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报的探讨,他们对刘丁宁的行为给与肯定和建议,有的专家也对内地和香港大学的教育模式方式进行了对比。

 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、《百家讲坛》著名主讲人

  王立群:希望她的选择经过深思熟虑

  听到这个新闻,我第一个想到的是,希望她作出选择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而不是一时冲动。

  这个事件之所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,可能在于这个孩子放弃了香港大学这样一所知名院校,放弃了72万元奖学金的优厚待遇。

  就这个学生个人来讲,这是她的个体选择,我们应当尊重。但我们希望之前她对北大和港大有更多的了解,毕竟再准备一年去考北大中文系也要付出很艰苦的努力。

  就我所了解,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非常知名的高校,只是所处环境有差别,尤其是文科院系,差别可能更大。刘丁宁在媒体上表示,自己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,其实我认为用“纯粹”这个词来讲不是很恰当,只能说,相对香港大学,内地的国学更本土化一些。当然,刘丁宁有自己的理解。她既然做出了这样一个抉择,相信是有信心应对今后的挑战和困难的。

 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

  崔永元:这件事在我看来很正常

  如果放弃香港大学改考北大中文系,这是小姑娘自己的个体选择,我们作为旁观者应当尊重。现代社会个体选择的自由度很大,这是一件好事。

  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,之所以被舆论热议,成为新闻,是因为在内地敢于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太少。内地环境下,人口基数大,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,要想获得优质教育资源,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,付出很大的代价,对多数人来说,一旦考上了名校,轻易不会放弃。

  我对香港大学的教育环境不是很了解,但知道一些国外的大学是允许学生不一口气念完的,允许学生有多种选择。有一个在外国的朋友,他的孩子在该上大学的年纪放弃了上大学,选择工作,工作了三年才去念的大学。跟朋友聊过,为什么支持孩子不去念大学先工作,朋友说,孩子不想念书时逼着他也没用,工作了一段时间,他自己发现了不足要去读书学习,这才是最好的状态。

  从高中到大学这个过渡的阶段,正是一个人心智慢慢成熟的过程,给他们充分的选择空间,让他们做出发自内心的选择很重要。回高中重新准备考另一所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相信刘丁宁也是拿出了很大的勇气,希望外界别给她太多的压力。

  著名主持人

  赵忠祥:对刘丁宁只有宽容、尊重、祝福

  10月11日晚,北国网、辽沈晚报记者和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老师取得联系,赵忠祥表示他已经看到了本报关于港大学生回高中读书的报道。

  赵忠祥说,从报道中他了解到,这是一名学业很优秀的学生:“无论是香港大学、还是北京大学,她的考分都是合格的,没有什么问题,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去香港就读。 ”

  赵忠祥告诉记者,刘丁宁为何又有第二次选择,他不是特别了解,对于促使刘丁宁做出第二次选择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,这样也就很难对选择的必要性作出客观的评价。

  赵忠祥说,至少一点,人各有志。相信孩子是经过慎重考虑的,应该尊重。他表示,这其实只是学子求学路上自己的选择,外人没必要说三道四。但他相信以刘丁宁的实力,明年再考不成问题。至于更纯正的国学教育,赵老师表示他个人不能对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作出评价。

  赵忠祥告诉记者,刘丁宁做出第二次选择的原因,他认为绝不会是单一的,没有全面了解自己不去判断。他希望能对这样优秀生的选择有一份期待和宽容,祝福刘丁宁能保持优势。

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
  孔庆东:希望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

  刘丁宁想来北大中文系,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儿。北大应该录取她,但是我就是一个老师,没有权力,我希望媒体牵线,做个好事,跟本人和北大有关部门联系,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意愿,有更好的发展,不让人才流失。

  我希望优秀的学生来北大中文系,这是两厢情愿的事情,但不走程序不行,找到合适的方法,解决这个问题,让孩子顺利进入中文系读书,比如通过交流、自主招生、特长生等方式。

  关于北大中文和港大中文的实力比较,哪个学校的专业好,教育统计学有各种数据,不同的学校各有所长,但就综合实力而言,北大的实力是摆在那儿的。同时,也不能因为冠军耀眼,就否定亚军。

  现在有的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,不理解孩子的兴趣,会选“挣钱专业”,但孩子学着未必开心。基础学科并不是不赚钱,比如,中文系校友就有给母校捐款10亿的人。

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

  储朝晖:内地教育的模式化应反思

  放弃香港大学的优厚待遇,选择重新报考内地大学,这确实是极少见的个案,但仔细想来这种选择也属正常。

  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,最常见的问题就是,老师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,欠缺自主性学习。不仅仅是内地生到了港大不适应,很多学生在内地升入大学也会遇到很多不适应。大学的学习应该多样化,而不是模式化。

  我们应当反思现在教育的模式化问题。

  有一种说法是,孩子在没接受教育时可以有100种表达方式,同一件事可以用语言表达,可以用表情表达,可以用手势表达等等,但在接受教育后就变成只有一种表达了。相比之下,香港大学的教育更注重自主学习,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。

  这个孩子既然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就希望她是经过了全面的了解才做的决定,不然到了北大发现还是不能适应,又该怎么办。

  社会学家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

  周孝正:差异是最宝贵的财富

  不必惊讶,建议各界面对这件事应该淡定——欣赏差异,尊重差异。

  这个很优秀的孩子曾经选择香港大学,现在选择退学重新再考,向往北大,都是正常的,是个体的选择自由,各界不必惊讶。 2013年全国高考学生900多万,全国有几十个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,除了选择国内高校,也有不少考生考到香港甚至国外的大学去,大部分都是适应的,或者学着适应。

  现在外界评论为 “最优秀的学生辞别最优秀的大学”,进而认为遗憾可惜,这大可不必,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。目前社会的审美越发差异化,差异化是最为宝贵的财富,这个个案不会引起学生效仿,也无法效仿。这个学生的选择是对是错,不需要被评价,只对她个体有意义。

 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

  顾明远:尊重她公众应打破思维定式

  尊重她个人的选择最重要。公众有一定的思维定式,会谈排名,谈高校的国际性,还有人强调那72万奖学金,这些都不是重要的,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追求,高校强调的也是学生的爱好和选择。

  大家都认为分数高的学生就该到公众普遍认为有更多机会的学校去,其实在这件事情上,公众应该改变思路,打破思维定式,充分尊重学生意愿。

  教育学家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

  熊丙奇:报志愿时要充分尊重学生

  这个事件首先必须强调一点,就是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,读书靠自己,兴趣和爱好是能在学业上走得更远的基础。现在人们看到这个事件先是说遗憾,说这个学生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,如果要一再强调她在浪费,给这个学生的压力太大了,她是有这个选择权的,选择适合她的、她喜欢的学习和生活。

  如果此事发生在美国,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发觉自己不适合哈佛大学的课程,发觉耶鲁大学更适合自己,按照制度,他可以向他喜欢的耶鲁大学发去申请,经过一定的程序,这个学生可以转到耶鲁大学去。希望学生们都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权,扩大选择权范围。

  刘丁宁选择回到母校本溪高中复读,下决心要重新考一次,明年要考到北大去,以公众的价值观可能会感到奇怪,但事实上,类似的学生类似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。有的学生在没参加高考之前,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自我评价,对即将报考的学校了解得也不够全面,会出现一些入学后发现跟之前想象得完全不同的情况。当然,即使是对自我有评价,对自己报考的学校进行过观察,也不见得入了学与自己的期待完全契合。所以,我们强调,要正视学生的变化。

  很多考生高考时听家长和老师的意见,并非坚持自己的意愿,接受了心里也不舒服。如果说刘丁宁事件可以给备考学子们的启示,那就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、职业规划以及了解高校之外,充分尊重他们自己。

  全国著名报考专家、新浪名博博主

  晨雾:支持丁宁考生报志愿应更务实

  对这个姑娘的选择,无论是选择港大,还是选择北大,我都表示理解和支持。为什么?选择港大,是因为港大确实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学校,况且已经被录取入学,放弃就意味着多一年的时间成本。选择北大,是因为姑娘梦寐以求的是学中文,而不是其他什么专业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,北大中文系都应当是她的最佳选择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还是更倾向于支持她选择北大。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,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志愿选择时,需要更务实一些,特别是搞清楚自己的喜欢点是不是高校的强项。

  北国网、辽沈晚报记者徐月姣、经淼、兰晓玉 特派本溪记者 金松

  新闻链接

  听北大中文系前系主任比较港大北大

  在高考分数足够高、考生可以选择高校的情况下,哪所大学的中文系更好?

  此前,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陈平原曾在参加香港一档电视谈话节目时,围绕“状元读中文系哪所更好”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。

  高分考生应该去港大还是北大?

  主持人:如果我是一个孩子家长,状元应该去香港大学还是应该去北大?

  陈平原:看专业。

  窦文涛:如果是中文呢?

  陈平原:那我觉得还是北大好。这几年我们北大中文系都能“钓”到几个状元,虽然我不认为状元能够代表最好的水平,但还是代表了一般公众对学校的认可。他们会觉得某个专业香港大学很好,哪些专业北大更强……

  4年后申请美国大学哪个有优势?

  陈平原:4年之后你拿一个香港大学的本科学位,我拿一个北大的本科学位,同样申请一个美国的大学。

  主持人:哪个有优势呢?

  陈平原:北大。假定考同样的分数,(美国的大学)会考虑你的背景。我每年都在给学生写推荐信,北大更有可能(申请成功),因为你背靠这么大的一个舞台。就舞台而言,你在北大看到的著名学者比香港大学要多。同样道理,选学生也是一样。

  主持人:美国top大学挑学生,会觉得香港的大学是跟他同一个系统的但是不如他的,而北京大学是另外一个系统的,更感兴趣。

  港大学生与北大学生有何不同?

  陈平原:香港的学生很早就知道我要做什么,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。而北大的学生天马行空。

 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,一开始学生不喜欢谈大的问题,就讲专业。而北大学生会有家国情怀,喜欢讲大的问题。

  香港的学生思维过早职业化,把自己定在具体的这个位置上。而北大学生呢,要是做得好就是宏大理想,做不好就夸夸其谈……

  北国网、辽沈晚报见习记者 张茉整理

(编辑:SN094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浙江宁波电视台回应卫星车在余姚被堵
  • 体育世预赛-英格兰4-1 西班牙2-1 德国出线
  • 娱乐吴尊自曝儿子11日生 与妻子同天生日
  • 财经清华养老方案被搁置 延长缴费或替代延退
  • 科技中移动北方首个4G试商用 套餐最低50元
  • 博客好囧:颐和园大黄鸭放气低头(组图)
  • 读书篡位还是继位:康熙遗诏能否解雍正疑案
  • 教育豪华教学楼引惊叹 堪比五星级酒店(图)